(原标题:怪兽充电:刚见盈利,又见焦虑)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十年前,国内主流手机尺寸尚未突破5.5英寸,较小的机身尺寸也让手机电池停留在3000毫安时代。加之彼时手机系统优化不好以及处理器工艺的落后,导致人人为电量倍感焦虑。在此情况下,手机共享充电市场却迎来了爆发。
然而十年后的今天,随着手机尺寸越来越大,5500毫安的大电池已经成为标配。手机的换代升级让消费者不再为电量困扰,却让手机共享充电赛道陷入了焦虑。例如有“共享充电宝第一股”之称的怪兽充电刚发布了一份并不靓丽的二季度成绩单。
今年4-6月,怪兽充电营收4.63亿元,同比下滑55.3%;归母净利润917.8万元,同比下降62.56%。实际上,今年第一季度怪兽充电的业绩就已经出现“双降”。对于业绩走低,怪兽充电的解释为因调整移动充电设备收入所致。然而真实情况是,在共享充电宝赛道的下半场,怪兽充电正经历着转型之痛。
行业加速洗牌,口碑一言难尽
2021年4月,在共享充电宝赛道市占率第一的怪兽充电,正式在美国纳斯达克敲钟上市。有了二级市场的加持,怪兽充电的发展无疑更加顺风顺水。然而上市后的怪兽充电却并没有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2021年怪兽充电营收35.85亿元,同比增长了27.62%。但其归母净利润却亏损了1.25亿元。其实从2021年第四季度起,其业绩表现便不及同期。彼时怪兽充电给出的说法是,因为疫情导致线下人群骤减,业绩遭受牵连。
与此同时在上市的当年,怪兽充电在消费市场也痛失了行业第一的宝座。2021年5月,搜电和街电正式完成合并,更名为竹芒科技,在市占率和充电宝点位数量上反超怪兽充电跃居行业第一。
当疫情消退,很多投资者都认为怪兽充电业绩迎来反弹时,现实却非常残酷。2023年营收29.59亿元,增幅仅为4.24%。好在归母净利润终于扭亏转盈,从2022年的-7.1亿元来到了8774万元。不过从营收来看,怪兽充电已经触摸到了天花板。
2019—2021年,怪兽充电营收复合增长率为21.03%,而近三年这一数据为-6.2%。由正转负的背后,也在表明共享充电宝市场热度已经逐渐消退。
事实上,自2017年共享充电宝备受资本追捧赛道迎来爆发后,经过七年的发展,共享充电宝市场早已经回归理性。在经历了一轮优胜劣汰后,作为头部企业的怪兽充电虽然还拥有着不俗的实力,但想要更进一步却殊不容易,毕竟共享充电宝市场规模并不大。
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共享充电宝市场行业规模仅为126亿元。雪上加霜的是,在赛道闯荡多年的怪兽充电,也并未获得消费者的芳心。
有很多网友反映,在使用过程中充电慢、借还难的问题至今都还存在。不过这些小问题消费者还可以接受,最不能忍受的是收费太贵而且定价不合理。
例如今年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一张订单图,使用时间11分钟,怪兽充电扣费8元,堪称充电刺客。超时一分钟,也要按一小时收费的定价标准被消费者吐槽吃相难看。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截至8月27日,关于怪兽充电的投诉高达21348条,其中投诉最多的问题依然是收费混乱。尤其近一年来,定价太贵已经让其在消费市场的口碑急转直下,而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怪兽充电经营模式的转换。
由重到轻并不容易
今年8月,有媒体爆出怪兽充电正在大面积出售城市直营业务,全面转向代理商加盟。业务模式从重到轻,其背后的原因不言而喻。一方面,降本增效提升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加快扩张脚步抢占市场份额。
实际上,从去年下半年怪兽充电就已经开始加速渠道转型。2023年其代理模式点位数占比已经由2022年53%提升至73%。对于业绩而言,变化最大的便是营收的下降和盈利能力的提升。
从今年初始,在全面拥抱代理商模式后,其营收出现了大幅下滑。不过截至今年二季度,怪兽充电已经连续6个季度保持Non-GAAP盈利。对于新兴企业而言,保持盈利至少要比营收增速更重要,毫无疑问怪兽充电的思路就是保利润不保营收。
之所以采取这样的策略,很大原因在于重资产之下,怪兽充电已经很难在赛道走下去。例如在直营模式下,设备生产、场地选址、市场推广、运营维护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心血和资金。
与此同时,共享充电宝市场和外卖、共享单车等赛道类似,想要在前期拔得头筹,就必须大肆补贴吸引潜在客户,这也就导致怪兽充电的成本与日俱增。2020—2022年其营销费用分别为21.21亿元、29.51亿元和27.12亿元,占当期营收比例分别为75.5%、82.3%和95.5%。
而转为代理后,怪兽充电只需要负责设备生产和使用培训,其他均由代理商承包,减轻了运营和成本压力。2023年其营销费用已经降至15.07亿元。不过刚走上轻资产之路的怪兽充电就遭遇了麻烦。
据新浪科技报道,近期有多地代理商正在联合起诉怪兽充电。原因是代理商在投入了数百元万元购买设备后,却发现怪兽充电并未履行承诺,导致设备铺设无人问津、充电设备大面积掉线。而且和签约前承诺的流水收益严重不符。
代理纠纷事件的出现,也表明怪兽充电在加速扩张后,在代理制度和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对于怪兽充电在商业市场的影响不言而喻。
尽管代理模式是目前共享充电宝企业在经营上的最佳选择,但在此模式下,怪兽充电依然面临着诸多难题。例如转为代理后,服务质量、后续的运营维护难免不能和直营模式相比。也就是说,怪兽充电有意当甩手掌柜,将压力转嫁给代理商,这对于品牌建设来说并不是件好事。
好概念不是好生意
2015年10月,“发展分享经济”正式写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很多企业也开始布局共享经济,试图大展宏图。比如我们熟悉的摩拜单车、滴滴出行、途家、人人贷都是共享经济的产物。
如今共享概念已经被绝大多数的消费者所接受,不过想要把共享经济做大做强却并非易事。即使在火爆的共享单车赛道,很多头部企业都在苦苦挣扎,共享充电宝行业也是如此。
近期,作为最早一批进入共享充电领域的来电科技被媒体爆出创始人袁冰松及相关6名人员失联。虽然袁冰松出面辟谣,早已离开来电科技。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两年来电科技被大量供货商、代理商投诉,发展已经陷入困境。
对于怪兽充电而言,来电科技无疑是最好的一面镜子。想要在共享充电领域好好走下去,怪兽充电所面临的困难只多不少。首先,手机大电池以及小型便携充电宝的出现大大削弱了共享充电宝的使用场景;其次当赛道大浪淘沙,剩下的美团、街电、小电哪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再看共享充电宝这门生意,虽说和共享单车类似,都是靠租赁赚钱,但本质不同。出行是硬需,充电是应急。说通俗些,共享充电宝更像是山上卖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是一次性消费。
而且想要把“水”卖出去,必然会将设备投放在人流量多的商场、影院等地。尽管疫情消退后,餐饮出行恢复如初,怪兽充电也通过联名方式迎合年轻人的喜好,增加用户粘度,但整体而言,目前共享充电宝市场的想象空间并不大。
所以怪兽充电早已经把售电生意延展到了其他方向。例如从去年起怪兽充电开始进军光伏赛道,通过自建和建设出售两种方式发展分布式光伏业务,布局B端市场。
不过众所周知,虽然国内光伏行业潜力巨大,但玩家众多导致产能过剩。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光伏行业必定内卷加剧,怪兽充电的光伏生意能不能成为第二曲线还言之尚早。
而怪兽充电另一个重点发展方向便是出海。近些年随着国人消费水平的提升,跨境旅游热度不断,这也给海外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实际上,像绿联、罗马仕、安克创新等充电宝品牌早就转向海外市场谋求生机。
值得注意的是,怪兽充电的竞争对手街电早在2018年就开始进军韩国、中东、北美等海外市场。而怪兽充电直到今年才正式开启海外招商项目,从时间上已经落后一步,出海之路依旧晦暗不明。
结语
在共享充电宝出现之际,很多人都不太看好这门生意。不过历经多年,共享充电宝市场虽然备受争议,但盈利的怪兽充电至少证明了共享充电宝市场依旧焕发着顽强的活力。
不过在进入强者更强的赛道后半场,尽管怪兽充电想用轻资产之路换取更长久的发展空间,但如何令代理商和用户都满意才是其转型首要解决的问题。三方关系的和谐与否杨方配资官方网站,才是其充电生意的真正考验。